时间:2022-10-02 17:39:29 | 浏览:750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据六安市人民政府发布,8月9日,市财政局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厅召开六安市“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六安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并就相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六安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这一伟大成就的背后是六安人民的不懈努力,其中也包括财政系统的默默耕耘。
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六安财政牢记职责使命,破发展之题,谋民生之利,兴改革之举,财政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为六安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
一、砥砺奋进谱新篇,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是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70年来,六安财政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吃饭财政”到“公共财政”,财政“蛋糕”不断做大。
1949年,六安财政收入为704万元,财政支出为74.5万元,财政发展举步维艰。
2000年,六安撤地设市,财政收入为14.96亿元,财政支出为18.06亿元,六安财政进入加快发展阶段,截至2018年财政收入已突破200亿元大关。
数字的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经济基础薄弱的六安财政一路走来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成就,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个六安的沧桑巨变和跨越发展。
二是财政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70年来,随着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六安财政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促进改革、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等工作中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推动六安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财力保障和政策支撑。
截至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9070元和11959元,分别是2000年的7.4倍和7.6倍;基础设施大变化,基本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
无论是居民收入、基础设施,还是其他各类社会保障,六安财政都坚持树牢底线思维,切实以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保障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
三是财政职能作用有效发挥。
70年来,六安财政在全国统一的财政体制框架下,围绕各个历史阶段党委、政府的工作主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注重财政调节措施和手段,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健全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有力促进六安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
从被动买单到主动施策,财政职能作用日益凸显,极大地促进了六安的繁荣稳定,为六安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十九大以来,六安财政管理工作曾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并得到奖励3500万元。
四是财政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70年来,六安财政坚持向改革要活力,探索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尤其是十九大以来,六安财政持续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取得了可喜成绩。
通过不断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牢牢把握正确方向
一是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财政党的政治建设永远在路上,财政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财政工作实际,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持续不断地学习党章,并主动严格遵守,常态化反省和检视自身言行,始终讲政治、讲党性、讲原则。认真贯彻党组工作条例,坚持民主集中制,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推进财政政治生活、政治文化、政治生态建设。
坚持将党的建设、队伍建设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充分激发每一名干部职工的活力和潜力,形成强大的组织合力,推动财政工作实现新发展、展现新成效。
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六安是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是解决六安所有问题的关键。财政部门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依法理财能力,才能更好发挥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职能作用,从而破解制约财政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十九大以来,六安财政大力支持绿色发展,推进绿色发展“一谷一带、一心一廊、一岭一库”六大平台建设;着力促进小微企业发展,通过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税融通”贷款、周转使用续贷过桥资金等方式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
三是坚持改革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做好财政工作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2007-2019年精心组织实施民生工程,共投入财政资金873.3亿元,六安财政在保障基础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丰富社会供给等方面持续发力。
◈ 始终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落实国家普惠性就业创业政策,保障就业资金稳定持续投入。
◈ 支持发展公平优质教育,新建、改扩建城区义务教育段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实现全覆盖。
◈ 加强技能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免费开放。
◈ 通过财政服务民生,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安定有序。
三、扬帆起航再出发,持续推进新时代六安财政改革发展
一是围绕坚决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凸显财政履职新作为。
二是围绕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实现财政改革新突破。
三是围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财政保障新方式。
四是围绕依法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强化财政监管新举措。
五是围绕建设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展现财政干部新气象。
记者提问
1.刚才您提到2018年六安市财政收入已突破200亿元大关,请问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财政部门有什么措施?
答:2018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205.2亿元,2019年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37.51亿元,财政收入总量不断扩大。为此,财政部门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严格落实预算法。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征收,不收“过头税”。落实财政收入预期管理制度,按旬、按月预测财政收入,建立健全财税库银涉税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全面掌握税源情况,确保财政收入有质量、可持续。
二是建立协税护税机制。全面运行纵向覆盖四县四区、横向覆盖市级40个经济主管部门的综合治税信息系统,加强对重点企业、行业和零散税源的监管,堵塞税收征管漏洞。
三是建立非税收入财政直征机制。按照“单位开单、财政开票、银行代收、收入直达”的方式,将市级91家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纳入财政窗口集中直接征收,规范收费行为,提高工作效率。
2.当前,政府信息公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财政部门是如何做好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工作的?
答:近年来,六安市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预决算公开工作。
一是公开范围全面覆盖。将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建立健全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体系,做实“家底”。“四本预决算”全部向社会公开,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预算部门,除涉密信息外,部门预决算信息全部公开,亮出政府全部“家底”。
二是公开内容统一规范。各级财政部门在预决算公开前,制作公开标准模板,对公开的具体内容、条目、表格样式以及注意事项予以规范,对公开口径专门作出解释,形成预决算公开工作统一遵循。各预算部门严格对照预决算公开模板,制作本部门预决算公开文本,确保预决算公开规范化。
三是公开信息细化完整。在公开预算支出总额的同时,细化公开内容。一般公共预算在按教育、科技、节能环保等功能分类公开后,再细化到类下的款、项两个层次,如教育支出细化公开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款,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等项,基本支出进一步细化到工资、津贴、办公、差旅等经济分类科目。专项转移支付分地区、分项目公开。
四是公开时间依法依规。各级财政部门在本级人大批准预算、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决算后20日内公开政府预决算,各预算部门在财政部门批复预决算后20日内公开部门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原则上在同一天集中公开。预决算在部门门户网站公开的同时,在预决算公开统一平台(或专栏)集中公开,方便群众查阅监督。
3.民生工程一直以来都是广大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一项惠民工程,请问六安市民生工程实施工作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又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答:民生问题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衣食住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问题。
从2007年起,六安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十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民生工程实施成效显著,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持续提升。
一是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全市实际投入由2007年的8亿元逐步提高到了2019年的200亿元,13年累计投入达1206亿元,人均受益水平从2007年的约700元增加到2019年的9000多元。
二是民生工程的范围领域逐步拓宽。民生工程项目数量从2007年12项逐步增加到2010年33项,为实现民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从2010年起,民生工程的项目数锁定为33项,同时建立了民生工程项目进退机制,将全省的任务已完成或推进机制已经健全的项目退出民生工程序列,同时将人民群众更加关心关注的项目纳入民生工程实施,十三年来六安市共计实施了74个项目,涵盖了扶贫工作、三农工作、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其他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
三是民生工程的惠及面越来越广。从刚开始主要解决“上学难、看病难、生活难”等基本民生问题,到目前聚焦“七有”目标,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突出表现在:学前教育促进工程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共享;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等项目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党建引领扶贫工程和资产收益扶贫工程促进城乡人员就业创业;智慧医疗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城乡群众健康水平;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智慧化建设等项目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棚户区改造等项目提升城乡居民人居环境;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城乡困难群体办理法律援助、残疾人康复等项目助力脱贫攻坚,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增加。
四是民生工程的群众满意度逐步提升。民生工程实施惠及了全市580多万人民群众。近年来社情民意的调查结果显示,民生工程的群众满意度均保持在85%以上,2017年、2018年分别达到了93.64%和94.34%,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五是民生工程实施工作成绩斐然。自2007年实施至今,六安市民生工程工作年度考核一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并连续多年在全省领先,2017年全省第4位,2018年全省第3位,连续获省政府绩效奖补。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焦河洋 通讯员 马磊 吴金金“感谢爱心企业的帮助,我一定励志勤学,争取学成后回报家乡,把爱心传递下去,温暖更多人。”8月26日下午,平顶山市湛河区“光彩助学”捐助仪式暨“万企兴万村”行动表彰大会在区机关礼堂举行,曹镇
文 | 红餐产业研究院预制菜是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按照食用方式或加工方式,预制菜分为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类。美国和日本预制菜发展情况预制菜起源于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新时代催生新使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总体布局下,合肥庐阳区主动作为,瞄准长三角中心城市高品质核心区目标,紧扣三大功能区建设全新定位,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以首善之区的昂扬姿态在产业布局、开放合作、公共服务等方面
2021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在新的一年里,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两山”理念实践样板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区域一体
新华网北京5月24日电(郭香玉)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取“六地平安”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用至今。因舜封皋陶于六(Lù),故后世称六安为皋城。1992年12月,六安市与六安县合并,称六安市(县级)。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
高铁北站坐拥国家农综区核心区、中央商务区、高铁新片区三大绝佳发展平台的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以重点工作攻坚突破为利器,抢抓崛起成峰的窗口机遇,一路高歌猛进。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风口”,强化高质量发展的“磁场”,寒亭区在重点工作攻坚突破中集聚起强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孔祥茹 东营报道2022年2月17日,杨国强在东营市第七次党代会上作《牢记殷切嘱托 勇担战略使命 为加快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强市而不懈奋斗》报告。报告指出,要聚力深化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用足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8月19日讯(记者 王丹玉) 菏泽成武,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处处跳动着绿色的脉搏,在呼吸间绽放着生态之美。近日,中国山东网记者实地探访成武县“创森”工作,看到风光秀丽的绿色画卷在菏泽市成武县徐徐展开。创森+生态建
本报讯(记者袁兆辉)8月1日,由中共山阴县委、山阴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碳中和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山阴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碳中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山阴县相关单位、企业、乡镇负责人共300多人参加研讨会。据了解,举办碳中和创新发展研讨会,是山